集团网站

香港卫视集团网站

岁寒三友 话四川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香港卫视 更新时间:2012-12-17

    (本台讯)12月14日,由香港卫视四川新闻中心主办的“杨锦麟四川文化行”活动的最后一站——“岁寒三友话四川”在成都锦江剧场激情上演。散打评书大师李伯清、川剧皇后陈巧茹与著名时事评论员、香港卫视综合台执行台长杨锦麟共同畅谈了四川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说起川剧的发展,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陈巧茹表示,自己16岁就登上舞台扮演武则天,这让她很自豪,那个时候川剧也非常红火。但自从1992年她得了梅花奖后,川剧进入低潮。尽管大环境不好,每每在外地演出回来,陈巧茹总是独自一人站在舞臺上反复练习川剧段子。有人问他反正都没人看,為什麼还这麼拼命,有意义吗?陈巧茹淡然一笑:如果我都不练,那不是这门艺术就消失了吗?

    外国人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听不懂中国话,更别说戏剧语言,可国外观众对川剧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非常有兴趣,让她感到与国内观众的冷静相比,反差很大。

    川渝地区著名民间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伯清是成都的方言艺术大师,很喜欢传统艺术,并且是一个川剧迷。但在传统艺术没法施展自身才华的情况下,他独创了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散打评书”。由于其内容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很快就在川渝地区流行开来,受众很广,他笑谈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李伯清坦言自己参加“杨锦麟四川文化行”的原因,是因为杨锦麟台长和香港卫视四川区域公司工作人员对四川传统文化的敬仰让他感动。

    杨锦麟讲述了此次四川文化行的目的并不是寻找传统文化的根源,而是寻找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新文化,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他认为,川剧的剧种保护、整理、传播和发扬光大,做法严格上讲是有瑕疵的,更多的偏重于市场的需要,甚至是自我式地把川剧解构成变脸、吐火、滚灯等零件,短期可能吸引一些眼球,但长远看,对於川剧的存活是不利的。“不管是川剧,或者京剧、昆曲,还是别的戏种,在当代社会来看,戏剧的确是高雅的、小眾的,但高雅、小众不等于高高在上,接地气同样是必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撞击下是很脆弱的,物质的丰富也需要文化的支撑。在这种脆弱的状态下,传统文化怎样顽强生存,这是文化部门急需面对的大学问、大课题。”

    香港卫视四川新闻中心  刘洁